存量竞争矛盾凸显 /b>
过去一年,互联网平台身处存量竞争的激烈环境中,旧脚本问题悬而未决,矛盾越发尖锐。各平台为了争夺有限的用户和流量,不断出招,竞争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现象在电商、社交平台和端侧AI等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电商行业,不同平台之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大打价格战、开展营销攻势,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社交平台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来吸引和留住用户,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也不断涌现。
微博AIGC探索 /b>
微博作为社交领域的重要平台,在AIGC的场景化探索方面迈出了步伐。其推出的评论机器人,只要用户发布大于10字的原创微博,就有可能随机收到自动回复。这一尝试为用户带来了新的互动体验,开启了平台对AIGC的创新应用。
不过,这种探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其他一些触发机制不同,该AI账号依赖用户主动交互,需要关注账号或@特定名称,而且作为一个账号全面运营的能力有限,在大规模拓展用户和功能深度上还有待加强。
其他平台AI探索 /b>
除了微博,哔哩哔哩、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在AI账号方向积极探索。它们提供了以提升信息理解效率为核心的工具,帮助用户更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
但目前这类AI账号依旧都以工具属性为主,主要是辅助用户进行信息检索和筛选等操作。尚未形成具有独立商业价值的生态,如何将这些工具转化为盈利模式,是这些平台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抖音AI融合与治理 /b>
抖音在AI应用上颇具特色,它将AI工具与短视频内容生产深度融合,并且交互门槛是所有平台中最低的。用户可以轻松利用AI技术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短视频,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和作品质量。
然而,随着AI内容的大量涌现,从真假难辨的生成内容到涉嫌侵权的作品,再到潜在的伦理争议,抖音面临的治理压力愈发显著。平台需要在推动创新的同时,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和治理。
平台AIGC治理重点 /b>
结合各大平台现行规则,我们可以看到平台重点关注的AIGC问题集中在四个领域:虚拟数字人直播、AI换脸、AI种草带货以及AI内容标识。不同平台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抖音和小红书采取折中策略,要求数字人直播需完成注册与备案;而快手等平台暂未作出明确表态。目前只有小红书明确禁止通过AI生成内容虚构用户体验、进行商业变现,其它平台尚未出台类似的细化规则。
AIGC权益保护挑战 /b>
在AIGC的发展过程中,AI侵权成本较低、用户侵权证据取证较难,怎样合理且及时地保护用户权益,成为一个重要挑战。六家社交平台都要求用户在上传内容时声明是否由AI生成,并显示“AI生成”标签。
尽管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已公开表示会通过技术手段自动监测疑似AI生成的内容,但整体鉴别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用户上传内容的版权使用和平台训练AI的授权问题,也需要长期关注。现在平台大多回避争议,信息不透明的策略加剧了创作者的猜疑,透支平台公信力。
在互联网平台竞争和AIGC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平台应该如何平衡创新与治理的关系,更好地保护用户权益?希望大家积极评论,也欢迎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