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我们看到平台之间的竞争在AIGC时代陷入了复杂的困境。既有旧脚本问题待解决,又在存量竞争里矛盾重重,这就是当下互联网平台的现状,也是众多用户、创作者和平台自身都要面对的难题。
互联网旧脚本问题叠加
过去一年互联网平台的旧问题堆积。例如,在竞争格局上,可能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等长期隐患。就像一些小平台早年间为了发展,资源被大平台挤压。随着AIGC的发展,这些旧伤未愈又添新病。新旧矛盾交织,使得用户体验变差。从技术层面来说,早期互联网架构下的一些缺陷,在今天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限制了新功能的发挥。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但基础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才行。
不同平台都在努力探索改进。大型平台具有更多资源来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可是小平台因为资金和技术人才限制,只能追随大平台的步伐。然而这种追随往往不足以让其摆脱旧脚本带来的困境,从而在竞争中越来越跟不上节奏。
《2024年竞争秩序场报告》意义
报告聚焦电商、社交平台和端侧AI三大领域有很大意义。以电商为例,近年来电商平台竞争激烈,AIGC在其中的应用会改变营销模式。像通过AIGC生成商品推荐文案,如果不加以规范可能造成虚假宣传。从过往案例来看,消费者经常会被误导。
从社交平台看,社交互动因AIGC变复杂。比如微博的自动回复探索,虽然开启新场景但也存在问题。看似是对AIGC的一种推广尝试,实际却是整个社交互动模式面临变革的冰山一角。端侧AI更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对此明确竞争秩序,有助于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AIGC社交平台探索差异
微博的AIGC探索依赖用户行为。原创微博字数足够才有自动回复。与之不同的是,其他类型的AI账号需要更多用户主动互动。这种对比反映出平台探索AIGC方向的差异。各个平台由于自身定位等原因因此不同。
哔哩哔哩和小红书也以提升信息理解效率为主。它们的探索完全取决于自身平台的需求。哔哩哔哩可能更关注文化传播板块的信息优化,小红书着重于购物分享类信息精准传达。然而目前这些探索都是比较初级的以工具属性为主,生态商业价值还未成型。
内容生产与治理难题
抖音在AI与短视频结合走在前列。低交互门槛让内容产出更加容易。但这带来了很多治理难题。比如真假难辨的内容容易误导观众。在一些领域中,创作者权益被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作品涉嫌侵权却难以追查源头。
各个平台意识到问题重点治理的AIGC问题都集中在特定几个领域。可是不同平台的治理态度和进展差异大。像抖音和小红书对数字人直播管理严格,快手却暂未表明态度。小红书明确禁止虚伪用户体验变现,其他平台还无此细则。
权益保护的挑战
如今AI侵权成本低、取证难是保护用户权益的大挑战。假设有创作者发现自己的内容被AI以侵权的方式使用,要找出侵权源头,搜集证据却极为困难。平台一方面要发展AIGC,一方面要保护用户权益。这之间的平衡很难掌握。
六家社交平台虽要求声明AI生成标签,但鉴别能力还不够高。平台的鉴别能力不足使得有些侵权行为难以被发现。这样创作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影响平台信任度,用户也担忧自己的创作被滥用。
平台与创作者的拉扯
平台在AI训练与用户协议间面临拉扯。公开训练条款怕用户反感抵制。不公开却加剧猜疑链。例如某平台因为未明确此部分内容被创作者指责暗箱操作。平台如果因此失去了创作者的信任,长期来看不利于自身发展。
平台为治理AIGC泛滥制定细则。可细则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检测。以直播部分细则修改来说,虽然针对性的对AI生成直播形象等行为进行规范,但实际执行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新问题。
那么作为使用者的你,是如何看待平台和创作者之间在AIGC发展中的矛盾?希望大家积极评论点赞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