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互联网平台旧脚本问题叠加AIGC的迅猛发展,各种问题矛盾交织,尤其是在存量竞争下更为凸显。而《2024年竞争秩序场报告》聚焦的几大领域相关情况更加值得关注。
互联网平台竞争现状
互联网平台竞争越发激烈,尤其在存量竞争时,各种问题就被放大。过去一年很多平台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例如在流量获取、用户粘性的维持方面。像一些中小电商平台,在争夺有限市场份额时,不断压低价格却又面临服务跟不上的情况。很多中小社交平台努力推新功能,但用户反馈冷淡。
这种竞争情况在几大领域都有体现。不管是电商平台的下沉市场角逐,还是社交平台的用户时间争夺,又或是端侧AI领域的技术竞争,旧脚本问题一直是个阻碍,矛盾重重难以解决。
AIGC在社交平台的探索
微博有独特的AIGC场景化探索,其对原创微博大于10字的有自动回复。但不同的AI账号触发机制有差异。像其他的AI账号需要用户主动交互。在哔哩哔哩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在探索AI账号。以提升信息理解效率为核心的工具出现。可是这些AI账号的工具属性较强,商业价值生态未独立。没有形成像电商那样成熟盈利模式。
在实际运营中,像这些社交平台探索的AI账号更多是辅助功能。例如哔哩哔哩可能主要是辅助用户对动漫相关信息的理解。小红书可能是辅助用户更好选择商品,但距离成为独立的商业生态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AI与短视频融合的抖音模式
抖音将AI工具与短视频内容生产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模式让交互门槛非常低。例如普通用户很容易通过它的AI工具去创作一些特效视频。但是这种融合也带来问题。
从生成内容的真假难辨,到侵权争议等不断出现。这也让平台面临很大的治理压力。像一些抖音创作者利用AI工具创作侵权视频获利一时。平台在治理这些时,既要保护创作者积极性又要遵守规则相当头疼。
AIGC治理重点领域
各平台关注的AIGC治理问题集中在四个领域。虚拟数字人直播、AI换脸、AI种草带货和AI内容标识。抖音和小红书对数字人直播有注册备案要求。但是快手等平台却未明确表态。
在AI内容标识方面,六家社交平台都有规定用户上传时声明是否AI生成。但实际上有的平台执行不严格。例如有的平台对于没有标识的AI生成内容没有很好的监督管理机制。
AIGC中的用户权益保护
AI侵权成本低、用户侵权证据取证难是当前面临的困境。像一些原创作者发现自己作品被AI侵权后,因为取证繁琐往往放弃维权。还有平台使用用户上传内容训练AI的情况很不透明。
这导致用户对版权使用方面有很多担忧。像一些图片创作者担心自己的图片被平台拿去无限制训练AI。这使得平台和用户之间信任缺失。
平台的治理策略与争议
各个平台针对AI应用泛滥作出治理。例如对直播细则的修订。但是平台在用户服务协议中的关于AI训练条款方面又很纠结。
公开条款会引发用户不满,像之前有平台尝试公开这一情况就遭抵制。但是不公开又导致猜疑链产生。例如创作者会推测自己的内容被滥用训练AI而减少创作投入,这对平台是个恶性循环。
读者朋友们,你觉得平台应该如何做到既能有效治理AIGC问题又能不损害用户权益?希望大家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