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工具普及
如今,生成式AI大模型不断迭代,大量AI创作工具入驻互联网平台。比如小红书,用户能“一句话生成配图”,让文字内容传播更便捷。快手的“可灵AI”也很厉害,用户上传文字和参考图就能生成视频。2024年9月,人社部与“可灵AI”合作,发布“职业数字展馆”短片,用AI全景呈现职业数字画像。
AI创作能力惊人
生成式AI有强大的能力,它能理解人类语言,还能学习海量数据,自主创造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在AI大模型技术支持下,互联网平台开发出很多便捷的内容生成工具,满足了更多创作需求,人们脑海里的想象更容易实现了,创作变得更简单。
智能搜索功能强大
近期,微博、小红书、微信“搜一搜”、哔哩哔哩等平台都推出“智能搜索”。它基于平台数据库,结合大模型技术,能针对用户问题生成个性化答案,帮忙总结筛选搜索内容。像小红书的“点点”,依靠平台上的生活、旅行笔记,定制旅行攻略、搜集生活妙招特别好用。
网络互动更加丰富
生成式AI不仅让搜索省力有趣,还让网络互动更丰富。比如哔哩哔哩的“AI课代表”,网友分享长视频能一键获取摘要。微博还有基于知微大模型训练的AI机器人。这些AI让网络互动变得不一样,用户能获得更多便利。
内容创作面临困扰
尽管AI内容生成能力出色,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市面上出现专业洗稿工具,抄袭洗稿变得更快更隐蔽。艺术史博主小铭每次创作都要精心策划、大量阅读资料,却可能面临洗稿风险。2024年今日头条开启治理,加强审核力度。
多方治理刻不容缓
除现有治理手段,各平台探索“用AI治理AI”。通过AI学习发文风格能精准锁定虚假内容,治理人员发现虚假内容有夸张文风用词,所以在检索中引入“AI模型学习写作风格”机制。不过专家指出,AI生成内容治理复杂,需要多方配合。
大家觉得生成式AI未来会给互联网内容创作带来怎样的改变?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