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工具普及
生成式AI大模型迭代升级的速度惊人,各类AI创作工具不断涌入各大互联网平台。就像快手推出的“可灵AI”,用户只要上传文字描述和参考图,就能轻松实现图生视频。2024年9月,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还和它联手,发布了“职业数字展馆”短片,用AI全景呈现职业数字画像。
不仅是快手,小红书也提供了借助AI“一句话生成配图”的功能,这让文字内容在传播分享方面变得更加容易,用户能在表达方面更省事、更高效地呈现自己的想法。
智能搜索新体验
近期,很多互联网平台推出了“智能搜索”功能。像新浪微博、小红书、微信“搜一搜”、哔哩哔哩等,基于平台数据库,结合大模型联网搜索和深度思考等技术,AI能针对用户问题生成个性化答案,还能帮忙总结筛选搜索内容。
以小红书的“点点”应用为例,它依托平台上大量生活方式、旅行打卡类笔记,在定制旅行攻略、搜集生活妙招时表现出色。用户无需在海量信息里苦苦搜寻,“点点”就能快速提供所需,让搜索变得有趣又省力。
网络互动更丰富
生成式AI大模型还让网络互动变得更加多元。在哔哩哔哩上,网友可以把优质知识分享长视频分享给“AI课代表”,一键获取视频摘要。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让人快速抓住视频重点。
还有微博上有基于知微大模型训练而成的AI机器人,虽然它不是真人用户,却能和大家展开交流互动,给网络互动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让大家在网上交流更有乐趣。
AI赋能创作优势
生成式AI能理解人类语言,通过学习海量数据,自主创造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有了这项技术,互联网平台得以开发更多便捷的内容生成工具,满足更多创作需求。每个人脑海中的想象,都有机会借助AI出现在眼前,比如画家能借助AI快速生成草图,文案创作者也能获得内容灵感。
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无疑是拓宽了创作思路,降低了创作门槛。以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构思的内容,现在借助AI可能短时间内就能有雏形,创作效率大大提高。
创作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AI的内容生成能力不容小觑,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不少专业洗稿工具,支持快速改写、批量发布等操作,让抄袭洗稿变得更快、更隐蔽。艺术史领域的博主小铭,每次做知识分享视频都要悉心策划选题、阅读大量专业资料,可洗稿现象却对她这样用心创作的人造成了伤害。
而且,AI生成内容还存在同质化、虚假、低质等问题。很多AI生成的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和深度,还有一些虚假信息误导大众,影响了网络内容环境的质量。
平台治理与挑战
各互联网平台已经行动起来进行治理。今日头条在2024年开启治理,对抄袭、洗稿等采用“零容忍”态度,同时加强对AI内容的审核力度。除了现有的治理手段,平台还在探索“用AI治理AI”。通过让生成式AI大模型学习发文风格,更精准地锁定虚假内容。
然而,多名专家指出,AI生成内容的治理十分复杂,单靠平台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多方力量配合支持。大众是否应该在发现问题时积极举报?快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