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升级,越来越多AI创作工具出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已然渗透到内容创作的每一个角落,引发关注!
AI工具在各平台普及
如今在众多互联网平台,AI创作工具十分常见。比如打开小红书,用户可以“一句话生成配图”,让文字内容借助精美图片更易传播。快手推出的“可灵AI”,用户上传文字描述与参考图,就能完成图生视频的操作。2024年9月,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就和“可灵AI”联合,发布了“职业数字展馆”短片。
AI内容生成能力强
生成式AI有强大的自主创造能力,它能理解人类语言,还学习了海量数据,进而可以自主创造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平台依托AI大模型技术开发出更多便捷的内容生成工具。无论是文字创作、图片设计还是视频制作,能让创作者的想象变成现实,满足各种创作需求。
AI助力搜索更智能
近期,微博、小红书、微信“搜一搜”、哔哩哔哩等平台都推出了“智能搜索”。基于平台数据库,并结合大模型联网搜索、深度思考等技术,AI可以针对用户问题生成个性化答案,还能帮忙总结筛选搜索内容。像小红书的“点点”,依靠平台上丰富的生活、旅行类笔记,在定制旅行攻略和搜集生活妙招方面十分实用。
AI让网络互动丰富
生成式AI还让网络互动变得更丰富。例如在哔哩哔哩上,网友分享优质知识长视频给“AI课代表”,能一键获取视频摘要。一些平台上还有基于大模型训练的AI机器人。它们能和用户互动,让交流不局限于真人用户之间,为网络社交增添了新乐趣。
创作问题与治理困境
尽管AI内容生成能力有目共睹,但也遇到不少问题。随着生成式AI技术发展,市面上出现专业洗稿工具,让抄袭洗稿更隐蔽。艺术史博主小铭每次精心创作的视频,可能会遭遇洗稿。2024年今日头条已开启治理,对抄袭洗稿“零容忍”,并加强AI内容审核。目前也只是缓解问题,还无法完全解决。
AI治理新探索与挑战
为了更好地治理AI生成内容,各平台开始探索“用AI治理AI”。如平台发现某领域虚假内容往往有夸张文风,就引入“AI模型学习虚假内容写作风格”机制。可多名专家指出,AI生成内容治理很复杂,仅靠平台一方远远不够,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创作者等多方配合。
大家认为在多方配合下,AI生成内容的治理能达到理想效果吗?若你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