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互怼引关注
两大企业高管互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大家议论的焦点多集中在刘强东身上,不少人觉得刘强东身为总裁,说话欠妥,心眼太小,仿佛容不得苏宁。这一场互怼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大众对两大企业关系及未来走向的强烈好奇。
在这热闹的舆论背后,其实是企业间长久的矛盾积累和商业利益的博弈。大家都在猜测,这高管互怼究竟会给两家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双方往后又会采取什么样的商业策略来应对这一局面。
苏宁过往的强势
早年的苏宁那可是相当风光。凭借着线下实体店积累下了雄厚的资本,说话行事也硬气十足。5年前,京东刚进军家电市场,份额微小,而苏宁就仗着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家电厂商提出诸多限制。
像TCL、格力等大品牌厂商,都被要求不能给京东供货,或者只能供应少量货品,甚至禁止在京东卖货。苏宁还要求京东的家电价格必须和自己保持一致。这种强势的做法,无疑给当时还处在起步阶段的京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苏宁如今的困境
现在再看苏宁,虽然苏宁高管在微博上叫嚣,展示出一副佳境和美好前景的样子,但实际上苏宁早已是外强中干,实体业务和电商业务都面临全面溃败。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转型目标,想把苏宁打造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巨无霸。
然而,回想2010年,张近东曾蔑视互联网,认为电商没有前途。如今看来,真是让人觉得十分可笑。面对电商冲击,苏宁转型做电商平台,可这真的能成为挽救苏宁的救命稻草吗?恐怕很难,目前苏宁已经暴露出诸多经营弊端。
线下业务的低迷
先看看苏宁的线下实体店业务,其价值越来越低。现在进店购买的大多是有急用或者不信赖互联网购物的人群,这类顾客年纪偏大,购买力有限。而且店里卖的都是标准化产品,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同类产品替代。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实体店的衰败似乎是必然趋势。尽管苏宁努力挣扎,想要维持线下业务的活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走进苏宁实体店,冷冷清清的场景已经成为常态,这和曾经热闹非凡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电商业务的煎熬
苏宁虽然认准了O2O模式,还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宣传经营苏宁云商,但实际业务还是B2C模式。和京东相比,苏宁的电商没有智能物流优势,各地仓储设施不完善,也没有覆盖全国的配送站和自提点。
对于网络顾客来说,在苏宁电商平台上的购物体验很不好。商品配送速度慢、售后服务差等问题让不少顾客望而却步。苏宁电商看似换了个形式,但本质上还是和传统实体店差不多,在激烈的电商竞争中处于劣势。
阿里合作的隐患
阿里与苏宁的合作,在外人看来像是强强联手,但也有人认为苏宁是抱了阿里的大腿。实际上,这种合作可能会让苏宁走向衰败。苏宁在天猫开店,表面上看能增加销量,但仔细分析下来,这对苏宁自身的电商平台却造成了很大冲击。
苏宁原本想通过和阿里合作打开新市场,可结果却是自己的平台受到挤压,消费者更多地跑到天猫上购买苏宁的商品。苏宁陷入了尴尬境地,“一体两翼”战略背后,只能独自承受经营困境带来的痛苦。
大家觉得苏宁有没有可能在当前困境下成功转型?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