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交网络中,微博榜单的虚假流量现象备受关注。一边是虚假流量撑起的虚假繁荣,一边是用户对过度娱乐化的反感,这两者的碰撞让人深思。
微博的过度娱乐化现象
微博近七成热搜上榜词都是明星动态等娱乐内容。拿热门问题“为什么卸载微博”来说,近万回答多指向过度娱乐化。例如在微博随处可见明星话题的粉黑大战,很多人厌倦这种无意义的争吵。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的研究也表明其鲜明的娱乐属性。这让一些想获取其他信息的用户感到不适,觉得微博充斥着低质量内容。
这种过度娱乐化趋势也让正常的话题难以得到关注,很多真实有价值的资讯被娱乐新闻淹没。比如一些关于民生、科技等话题很难登上热搜,微博变得更像是娱乐圈的大广场,而不是大众话题的交流平台。
微博的商业变现模式
微博靠饭圈女孩撑起来,通过榜单实现商业变现。就拿粉丝集资打榜来说,厂家会根据明星榜单来筛选代言人。粉丝认为偶像上内地榜才有人气和资源,像“搬家”这一机制就是为演艺新人等量身打造。新星榜前三能进入内地榜,爱慕值和虚拟鲜花数有关。在这一过程中,微博进一步刺激粉丝投入。
对于商家而言,线上数据成了评估明星商业价值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种单一的评估体系是有弊端的,过度依赖榜单数据会忽略明星的其他品质,如演技、艺德等。
“坤伦大战”背后的榜单狂热
周杰伦与蔡徐坤的超话大战令人瞩目。周杰伦的粉丝短时间内将他送上超话榜首且影响力破亿。参与的粉丝也表示希望榜单消失。这一事件体现出粉丝对榜单的重视。不管是年轻粉丝还是“野生中老年粉”都卷入打榜狂欢。
这场大战反映出的是粉丝对偶像上榜的疯狂追求,他们希望偶像在榜单上靠前从而得到更多认可,这也是微博榜单能够吸引粉丝不断投入精力和金钱的映射。
数据迷信的不良影响
缺乏客观评估体系导致集体数据迷信。2019年各大社交平台就有70多个明星类榜单。众多榜单规则刺激粉丝竞争互斗,为的是提高日活量和盈利。微博的明星势力榜等不断上线新规则也是瞄准粉丝群体。粉丝打榜为偶像争资源,商家看数据评估合作,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数据迷信现象会让娱乐行业变得浮躁。一些演技差的偶像因为数据高就能得到优质资源,而真正有才华的艺人可能被埋没。
营销号的推波助澜
泛滥的营销号扰乱微博生态。它们利用调动情绪的手段赢得热度,哪怕是嘴架骂战也带来大量数据。营销号在很多话题下带节奏,以获取流量。
在负面事件的引导上更是如此,比如一些不实传闻通过营销号的传播能迅速发酵,它们不在乎真相,只关心数据带来的利益。
微博未来的道路探索
明星势力榜下线后,微博宣布要探索新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将融合多方面的维度来评估明星影响力。不过当前的流量生态畸形,如果商家依然只看重流量,那么这个问题还是难以彻底解决。微博需要找到更多平衡商业与用户体验的方法。
如果微博不能多元化发展,仅靠榜单来赢利,一旦榜单出问题就会动摇根本。那么微博将如何在平衡商业利益、用户体验和明星发展需求的道路上顺利走下去?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