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北京化工大学那间被晚霞照进的实验室里,61岁的英籍教授戴伟如往常般,结束视频拍摄后又投入到试剂整理工作中。他在化学科普领域的故事,充满了意义与精彩。
投身科普缘起
九年前,戴伟从无机化学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转型,全身心投入化学科普事业。当时的他,怀揣着让更多人了解化学魅力的想法,就此踏上全新征程。此后,他每年奔赴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八十多所学校,为孩子们演示奇妙的化学实验。
曾经,他作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北京分会的创始人,申请到1000英镑资金,正式开启了给小学生做科普的大门。他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日常工作状态
没有科普活动时,戴伟的一天也安排得有条不紊。他吃完早饭出门遛遛狗,之后穿过校园一角来到科普实验室。在这里,他会配试剂、清点材料、修改论文,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
有一次周明看到戴伟一个人在实验楼,费力地搬着大纸箱,上上下下跑好几趟,虽然搬得吃力,戴伟依旧坚持自己把工作完成,这种亲力亲为的态度令人心生敬意。
视频科普开端
戴伟感到自己成为“网红”是在2018年暑假,不过视频“火”起来的时间更早。2018年3月30日,助手索乐乐上传了戴伟在学校演示“火星四射”实验的视频,引起不少关注。
那时候年轻的索乐乐看到“大象牙膏”实验中,绿色液体从杯中喷涌而出冲向天花板,也像小朋友一样大喊。之后他成为戴伟科普活动的常驻志愿者,还建议拍化学科普小视频。
科普理念创新
索乐乐在看《流浪地球》时得到灵感,联想到氢气和氧气接触时的爆炸,拍出了一期特别的视频。他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做什么化学实验,而是怎么去包装它”,戴伟在科普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创新。
戴伟将自己的“科学秀”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他不满足于表演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会引导孩子们讨论。他觉得科普的目的是在一些人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让他们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科普现场故事
在科普活动现场,戴伟总是充满热情。他表演完实验后,会蹲下身看着小朋友,一字一句地说:“我是化学家,化学就是这么神奇,想不想学。”他用实际行动激发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
有一次在操场上,戴伟摆上一排口香糖瓶子,装入不同量的醋,让小朋友预测哪支“火箭”会飞得更高,现场气氛热烈。周明开玩笑说这可能是保安最不喜欢的展位,但也说明实验的吸引力之大。
收获粉丝认可
2019年8月30日,北京化工大学实验室内,戴伟在整理给学生上课的材料。中午去校外餐馆吃饭时,服务员认出他说:“戴博士,我是你的视频粉丝。”这体现了他科普工作得到的认可。
几周后,戴伟再次到一所学校,一些学生等在教学楼前,举着手里的酸碱试纸兴奋地说:“戴老师,看。”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表明他的科普工作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到戴伟教授如此投入地做化学科普,你有没有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