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常常出现一些诱人的活动,就像转发几次、邀请朋友登录小程序就能拿到10元现金奖励,看起来简单至极,可实际操作起来却让人大失所望。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猫腻,值得我们深究。
轻松开始 希望满满
最开始看到支付完成后弹出的“即将提现10元”提示,只要分享助力链接到群聊就好,很多人都会心动不已。这种开端就像是一颗糖,吸引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进它设好的局。就拿袁女士来说,她看到这个提示,感觉这钱马上就到手了,只是简单的分享而已。很多消费者都是这样被吸引,看到初始的简易要求,抱着对小钱的期待开始了这个所谓简单的任务。
然而,当开始分享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似乎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像袁女士分享了两次,有了8元,但后面要在24小时内凑齐2元却十分困难。
助力背后 数字戏法
看似距离成功只差一点了,但那个剩余金额就像个无法填满的坑。袁女士拉好友助力得到的金额越来越小,0.25元、0.11元等很小的数额,即便拉了22个人才最终凑够。这就像是一场数字骗局,平台在背后把每一次助力的价值不断削减。而周阿姨这样的使用者也被各种助力领现金链接不断骚扰,花了大量时间在这上面,可收获却与付出不成正比。
在一些电商平台的类似活动中,这样的戏法更是常见。例如不停地提示差一点就能成功提现,可拉了几十个人还是差一点,感觉永远无法达到要求,就像被平台牵着鼻子走。
算法黑盒 玩弄用户
平台用神秘的算法“黑盒子”应对用户的质疑。2021年3月上海律师刘某砍价免费拿的经历就是典型,看似只差0.9%,但怎么也砍不下来。平台把问题都推给算法,可消费者却觉得如果有大量不良反馈,就不应是这样。对于那些拉新成功后的老用户和付费用户来说,也会陷入新的算法“魔咒”。这算法就像是一团雾,被利用来操纵用户。
很多时候消费者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与平台的算法对抗,只能被拿捏。监管部门虽然对“杀熟”问题有动作,但平台飘忽的算法还是让用户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
推广成本 利益考量
电商平台获客成本高,线下推广、注册送礼金成本可达每人数十元。所以他们才想出这样的拉新策略。从平台角度看,这种靠用户分享拉新的方式可能是他们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为了利益最大化,牺牲了用户的体验。
像有消费者一直被提示差一人就能提现600元之类的,平台为了节省成本,通过算法尽可能减少给用户的奖励。
个性化推荐 另有企图
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看似是为用户提供方便,实则另有目的。往往用户点赞一个视频后就会收到很多类似内容和相关广告。这种推荐功能的背后是平台通过算法挖掘用户喜好,为自己的商业利益做铺垫。用户就像是被算法抓住的猎物,在看似贴心的服务下面,是平台的流量和利益布局。
这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看了很多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耗费了时间精力,同时也被不断精准推送广告。
消费者权益 不应忽视
消费者在这样的算法陷阱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面对平台的算法机制,消费者应该勇敢说不,并且寻求自己的权益保护。之前的一些经历让消费者意识到不能被平台随意对待。
各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平台算法的监督,让平台不能随意玩弄算法伤害用户权益。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被平台算法戏弄的经历?如果你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也希望你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