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快手商业化及电商事业部的架构调整引起诸多关注。这是2025年快手首个大调整,尤其是商业化事业部变化大,将8个业务中心整合成5个,行业归拢更清晰。这一调整背后有很多值得探寻之处。
调整中的人员任职
2018年加入腾讯,2021年进入快手的员工不少在此次调整中有职位安排。像张秦勤担任内容消费业务中心负责人,他负责游戏、短剧等行业客户,且有腾讯工作经验。众多腾讯背景的人员参与其中,也给其业务管理带来新的思路。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员任职,对快手商业化的推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可能带来一些新的营销模式或者业务理念等。
在调整中人员的配置和安排都是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来的。人员背景的多元化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例如来自腾讯的人才可能对算法推荐和用户流量挖掘有独特见解,能为快手广告业务吸引更多流量或者精准匹配目标用户。
对标抖音的策略
快手广告销售线布局向抖音看齐这一点很明显。目前抖音的广告销售体系分大众消费等多类业务,快手在商业化方面一直在对标。在广告市场竞争激烈下,快手采用追随策略完成对抖音广告的复刻。这种复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快手快速建立起成熟的广告业务体系。
但同时一味地对标也可能存在弊端。毕竟快手有自己的用户群体特点和平台文化,如果完全依照抖音的模式,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而且抖音先发优势下已经占据不少市场份额,快手想突破也并非易事。
视频号的竞争压力
视频号攻势迅猛,如服饰、本土美妆等行业广告主在流量采购上加仓。这给快手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在互联网行业紧缩时期,广告市场这块蛋糕大家都想争得更多份额。快手虽然商业化业务增速不错,但视频号的崛起必然会吸引走不少原本可能投入到快手的资源。
从视频号的优势来看,它依托微信强大的社交资源,本身就拥有大量的潜在用户。而快手要应对这样的竞争,就必须在广告业务上寻找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否则将不断被视频号抢夺市场份额。
快手的广告增速
快手商业化业务连续6个季度保持20%以上同比增速。这个增速体现了王剑伟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广告市场能有如此成绩说明快手在商业化推进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可能得益于快手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算法。
不过,虽然增速不错,但也要看到日益增长的竞争对手,要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现有的业务模式和用户群体。还需要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资源,否则增速可能会面临掉队的危险。
团队调整的惯性
诸多人员变动可能是因为调整和广告业绩增长有正相关关系,所以快手管理层在商业化组织上形成调整惯性。腾讯和抖音虽然销售业务管理层有调整,但核心高管稳定,这和快手形成对比。这种调整惯性有利有弊。
频繁的调整可能让团队保持活力,不断适应新的业务需求,但是也容易让员工缺乏安全感,对团队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挑战,过于频繁的调整可能导致业务衔接出现问题。
品牌业务中心的取消
快手取消品牌业务中心是一大看点。之前想从品牌广告切更多预算但未如愿。24年快手财报显示效果类广告主提及更多,侧面反映出此次取消这一中心是放弃品牌广告预算争夺。业务重新划分可能是内部资源均衡的需要,内部资源分配不平衡可能影响整体业务效率。
这一取消也许是根据实际的业务表现作出的战略调整,但也意味着放弃了品牌广告潜在的巨大利润空间,在未来实现盈利增长方面可能面临挑战。那么快手在后续发展中是否又会重新重视品牌广告这块市场?希望读者们踊跃评论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