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作为短视频巨头,切入外卖业务引发诸多关注。但其当前模式、消费心智建立等问题,都让人对其外卖业务发展充满好奇。
业务模式:快手外卖业务模式与抖音相似,主要提供标签展示、营销等技术支持,不承担配送服务。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运营成本,不过也减少了对配送环节的把控权。比如一些商家若自行选择配送,服务质量就参差不齐,像2021年12月快手与美团合作,提供小程序服务,也只是为商家搭建展示和交易平台。
消费心智疑问:当初快手宣布进入本地生活时,市场质疑它缺乏本地生活消费心智和履约能力。目前来看,快手APP没给外卖设单独入口,搜索才能找到外卖商品。像肯德基在快手上的外卖按团购逻辑走,这难以让用户形成“在快手上也能点外卖”的认知,消费心智的建立还差得远。
团购逻辑局限:团购逻辑虽然能帮快手切入本地生活市场,但用于外卖并不合适。因为这一逻辑不能让用户将快手和外卖直接关联起来。若消费者无法建立消费心智,快手外卖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便会受限,而快手电商成功靠先建立消费心智再做配套服务,外卖也需借鉴这个策略。
供给侧现状:快手在外卖供给侧只解决了有无问题。与美团、饿了么相比,商品品类和价格优势都不足。从退款原因页面设“商家未入驻快手”选项,能看出快手意识到需拓展更多商家入驻,如不然,消费者选择少,很难形成强大竞争力。
商家使用意愿:快手上有部分商家自发提供外卖服务,说明外卖是用户真实需求。但商家虽想使用快手官方服务,可平台反应慢。有服务商称快手“考虑比较多”,导致数据互通受影响,若商家都用官方小程序,用户体验或许能大大提升。
未来提升方向:商家若没配送能力可选择聚合模式。参照美团和饿了么,快手需建立外卖业务算法,提高订单分配效率,这样能让用户体验更好。而且在不明确外卖业务目标时,先建立消费心智,对本地生活业务有反哺作用。
大家认为快手外卖业务能否突破现状做大做强?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记得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