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店有两种经营模式,找外部团队或自己做。电商直播曾带来流量新希望。如今电商格局不断变化,新的策略和模式逐渐浮出水面,这里面有不少故事和值得探讨的现象。
淘宝店的经营选择
曾经稍微有规模的淘宝店在发展上颇为纠结。找外部团队承包虽省事,但失去很多掌控权。自己做则面临人员管理等诸多难题。在一些地点,比如在江浙沪一带,有很多淘宝店集中的产业园区,这里的店主就在这两难间徘徊。有的人坚持自己做,很辛苦地慢慢组建自己的团队、培训员工,从产品的选品,到客服的培训等都亲力亲为;也有店主愿意找外部团队,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是也遭遇合作过程中理念不合等状况。
随着电商发展,如今的淘宝店经营要求越来越高。店主的专业素质、资金实力等都成为影响经营的因素。有些店主有多年经营经验,但面对新的电商环境,也得重新学习新的营销手段、管理模式等。在广州的某淘宝店主就表示,之前一直按老一套做法走,随着同行竞争和平台规则变化,不得不适应新的做法,比如对产品拍照风格就要从传统模式变成更符合当下潮流的模式等。
电商直播的兴衰
电商直播曾一度承载电商流量希望。2019年那会,很多从业者涌入电商直播领域。就像徐飞所说的,之前很多老客户还是直播主流客户,商家依靠直播获得不少流量和订单。那时候大家看到所谓的流量红利,很多小的直播团队在各地开始组建,有的在小工作室进行,简陋但活跃。那时候时间成本相对低,投资人看好。
然而到了2021年情况转变。徐飞的经历就很典型,收入明显下滑。从事电商直播的人越来越找不到方向,原来的流量获取容易,如今困难重重。很多城市原来有不少围绕电商直播而兴起的小商圈,专门针对直播提供场地、道具、人员供应等,现在也开始萎缩,服务业态变得单一了很多。
新消费品牌冷启动策略
2021年新消费品牌冷启动有套路。例如第一个月重点投放小红书。像在上海的一些新消费品牌,看到这个策略的效果后,积极执行。他们看重小红书的特定年轻女性为主的流量,对品牌推广效果好。
然后是抖音或快手这些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做投放也有门道。有的品牌以创意视频为主,吸引年轻人关注,然后在视频中巧妙植入产品。还有些品牌通过和平台头部主播合作等方式,提高曝光度。这些品牌时刻关注各种数据,如投放的阅读量、点赞量和最终的转化量等。
平台的GMV考量及政策转变
平台起步阶段倾向用GMV衡量规模。例如在淘宝直播初期,为吸引商家,给予先行者不少福利。当时有一批商家就趁着这个东风发展起来。在电商直播发展早期,像是那些在义乌的小商家,通过低价、走量、配合平台直播等策略,在GMV这个数据概念下快速发展。
当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策就变了。现在很多电商平台进入付费模式。像郭颖说的,不付费没流量。以往凭借简单的模式就能获客获得流量,现在更多是资本玩法。小商家感觉越来越困难,大商家也得重新审视自己的投放策略,重新做预算划分。
电商发展中的营销逻辑变化
早期营销逻辑简单。公关行业刚兴起时,流量业绩直接挂钩分钱。那样简单粗暴但是有效。例如一些电商品牌和公关公司合作就按照这个规则,以此获得流量。
现在情况不同。有企业想回到流量挂钩业绩的模式。而且电商叙事也有变化。以前双11总强调成绩数据,如今更多是日常生活美好元素加入。以前叙事偏向宏大数据叙事,现在更加接地气,也反映出消费者对营销的新态度。
平台的获客成本及应对
平台的渗透有个限度。就像淘宝和其商家的获客成本,以前几块钱,现在上百。人群慢慢固定。这对于平台、商家都是挑战。商家在思考如何降低成本,平台在考虑怎样引流新客。比如快手给出策略,用流量增长优化服务提升订单转化率。企业要算账投入产出比,比如一个位于山东的小电商企业,之前投大量广告在旧平台,效果不好,现在开始关注像快手这样充满机会的新平台。
你对电商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希望大家评论、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