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付费模式隐患
运营商的用户多采用“后付费”模式,每月消费额月底生成账单再结算。这本是为方便用户,却成了爆卡产业的温床。在这种模式下,消费与结算有时间差,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滋生出恶意透支话费等不良行为。
在实际情况中,消费者感觉方便,但运营商的风险无形中增加。爆卡者利用这个时间差,大量透支,完全不考虑后续还款,让运营商防不胜防。
爆卡者疯狂透支
熟练的爆卡者相当疯狂,每日能透支数万甚至数十万元话费。他们如同贪婪的蛀虫,疯狂吞噬运营商的资金。这些爆卡行为给运营商和游戏公司留下数以亿计的坏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有数据显示,这些坏账犹如黑洞,不断吞噬着企业的利润。众多游戏公司和运营商,只能无奈承受这巨大的损失,还得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增值业务的过往
运营商的增值业务伴随着互联网的整个历史。互联网初期,支付渠道匮乏,运营商的话费支付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收费的唯一通道。许多互联网巨头崛起初期都受益于此,可见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那时候,话费支付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初步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爆卡现象开始大量出现,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爆卡产业链的延续
从最早的电话购物开始,就有透支话费点播、购物的产业链,一直延续到现在无法根除。这个产业链如同恶性肿瘤,顽固地影响着行业。还有一些游戏渠道,为了自身利益,故意用爆卡刷量。
国内游戏推广渠道竞争激烈,一些不良游戏渠道为吸引开发者,前期用爆卡刷量、刷流水。3个月后结算,大量流水变成坏账。这不仅损害了运营商利益,也破坏了游戏行业的生态。
坏账率之痛
各地运营商话费支付结算周期一般为1 - 3个月,话费坏账需在结算前扣除。前几年,话费坏账普遍在30 - 40%左右,某些被恶意刷量的游戏坏账超90%。这么高的坏账率,让运营商苦不堪言。
如此高额的坏账率导致运营商利润减少,资金运转困难。而游戏公司也因为这些坏账,在财务上承受巨大压力,无法健康发展。
应对措施与现状
面对爆卡产业和高额坏账,运营商采取了诸多措施。中国移动曾成立话付宝推动话费支付,但因金融监管收紧业务。移动开发者社区改革审核,新增计费接口,可降低坏账。
中国电信通过实名制规范卡管理,加强增值业务管理,现在直接从运营商接入的游戏坏账率已低于8%。但爆卡产业仍有影响,运营商还是错过移动支付产业最佳发展期,在支付宝、微信占领市场时,话费支付停滞不前。
大家觉得运营商还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完全解决爆卡产业带来的问题吗?如果你有想法,欢迎评论,也请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