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的话费支付业务曾有过辉煌时代,然而如今却被爆卡产业搞得焦头烂额。很多消费者采用后付费模式,月底才结算账单,这一模式竟被钻了空子,爆卡者每日能透支巨额话费,制造出数以亿计的坏账,这无疑是个痛点。
后付费模式的漏洞
在通信行业中,后付费模式曾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消费者的方式。一直以来,运营商的用户习惯了这种先享受服务月底结算的模式。例如在一些家庭的宽带和手机套餐业务中,家庭成员并不清楚每月具体的消费过程,到月底才看到账单。而对于爆卡者来说,他们正是利用这种月底才结算的时间差,大量透支话费。这种行为导致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少地方的运营商对于这种后付费模式缺乏有效的实时监管手段,只能等到月底发现问题时已经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后付费模式存在已久,在过去通信市场发展比较平稳的时候,坏账的数量并没有如今这么庞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盈利手段被挖掘,爆卡者看到了可乘之机。当话费支付成为互联网公司收费的唯一渠道时,后付费模式下的漏洞开始被无节制利用,使得运营商开始头疼于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坏账问题。
爆卡产业的危害
爆卡者每日透支数额惊人,数万乃至数十万元的话费就这么流失。而这其中背后形成了一个产业,一种是个人故意透支,另一种是游戏渠道刷量。有游戏渠道为了短期内的数据好看,采用爆卡方式刷用户量和流水。比如那些竞争激烈的国内游戏推广渠道,为了在初期吸引游戏开发者,恶意采用爆卡刷量。3个月后的结算期,大量的坏账就产生了。这种刷量不仅让游戏的流水数据虚假,还严重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运营商投入了资源,最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爆卡产业还有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让运营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这些坏账是需要在结算前扣除的,过去游戏里的坏账率高得惊人,普遍在30 - 40%左右,极端的甚至超过90%。这就像是一个蛀虫在慢慢啃食着运营商的盈利根基,让运营商在运营过程中举步维艰。
话费支付的曾经地位
回想起互联网初期,运营商的话费支付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那时支付渠道匮乏,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要收费只能依赖话费支付。那时的电信增值业务也在蓬勃发展,从最早的电话购物开始,话费支付就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一些小型的互联网服务还是一些新兴的网络产品,只要涉及到收费基本都是走话费支付的路径。很多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在早期也因为有了话费支付的支持才慢慢发展起来。运营商像是一个默默的支持者,提供着重要的收费渠道,推动着互联网早期的发展。
当时,在全国各地的互联网场景中,话费支付无处不在。比如一些音乐网站、下载软件等的小额收费,都是通过话费支付完成的。如果没有那时候运营商话费支付业务的支持,很多互联网服务的商业化进程可能会被推后,可见其在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坏账率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坏账率的现状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那令人咋舌的高坏账率如今在部分运营商那里有了一定好转。像中国电信通过一系列手段,如卡的实名制管理以及对增值业务的严格管理,使得直接从运营商接入的游戏坏账率已经低于8%。中国移动也采取措施,比如曾经的话付宝推动话费支付,后来虽因金融监管需求收紧业务,但是也在积极改革计费接口。应用方可以利用新接口查看计费号码相关数据来判断,从而能大幅减少坏账。这些体现了运营商在面对坏账问题上积极改变的一种态度。
以前高额的坏账率不仅影响着运营商的盈利,也影响着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而现在坏账率的下降趋势,虽然不能立刻就让运营商的话费支付业务重回巅峰,但是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久以来的坏账问题。
话费支付的衰落
话费支付在如今这个移动支付盛行的时代,已经逐渐走向衰落。以王者荣耀为例,2017年中国移动多地运营商暂停对其话费支付支持。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普及,原本依赖话费支付的很多业务纷纷转移。曾经使用话费支付的同行渐渐选择更为便捷和安全的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那些曾经依附于运营商话费支付的产品和服务,有了新的更好的选择,消费者不再依赖话费支付这种渠道。
运营商话费支付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竞争,还有自身存在的问题。爆卡产业导致的坏账影响了它的信誉,同时管理的漏洞以及缺乏创新使得它很难与新兴的移动支付相抗衡。在当今各种商业活动快速、便捷、安全的要求下,话费支付显得力不从心。
机遇的错失
爆卡产业给运营商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坏账这么简单,运营商还错失了移动支付产业的最佳发展时机。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以迅猛的速度占领市场时,话费支付却因为坏账等问题停滞不前。在这个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时代,运营商本可以凭借自己庞大的用户基础在移动支付领域分得一杯羹。然而,被爆卡产业拖累的话费支付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竞争对手占领市场。运营商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反应迟钝,以及未能及时解决内部的坏账等问题,都是导致错过机遇的原因。
各位读者,你们觉得运营商如果想在支付领域重新崛起,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欢迎大家评论互动,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也请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