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付费模式风险
运营商的用户普遍采用“后付费”模式,每月月底生成消费账单,之后由消费者与运营商进行结算。这一模式看似平常,却埋下了隐患。熟练的爆卡者能借此每日透支数万甚至数十万元话费,让运营商面临巨大资金风险。
据了解,这种透支情况屡见不鲜,给运营商带来了数以亿计的坏账。从早期开始,就有不法分子利用后付费模式的漏洞,疯狂透支话费,严重影响了运营商的资金链和正常运营。
增值业务起源
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和互联网发展紧密相关。互联网初期,支付渠道极度匮乏,运营商的话费支付成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收费的唯一通道。众多互联网巨头在崛起初期都受益于此。
多位资深运营商人士回忆,那个时候,话费支付为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起步。然而,也正是这一业务的发展,为后续爆卡产业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爆卡产业延续
从最早的电话购物起,就存在透支话费点播、购物的产业链,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难以根除。如今,除了传统的电话购物,一些游戏渠道也参与其中。
国内游戏推广渠道竞争激烈,部分渠道为吸引游戏开发者,故意在游戏初期用爆卡方式刷用户量、刷流水。但到结算时,很多流水就成了坏账,给运营商和游戏公司都造成了损失。
坏账情况严峻
各地运营商话费支付结算周期一般为1 - 3个月,而话费坏账需要在结算前扣除。前几年,话费坏账普遍在30 - 40%左右,部分被恶意刷量的游戏坏账甚至超过90%。
巨额的坏账让运营商和游戏公司苦不堪言,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大量资金无法收回,使得企业在资金周转和业务拓展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业务收紧变革
如今,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普及,很多原本使用话费支付的用户选择了新的支付方式。早在2017年3月,王者荣耀官方就公告因中国移动运营策略调整,多地暂停支持话费支付。
中国移动曾成立话付宝推动话费支付,但因金融监管需求收紧业务。同时,移动开发者社区还改革了话费支付审核,新增计费接口,可查看计费号码的消费数据,大幅减少坏账发生。
治理成效初显
中国电信也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通过实名制规范卡的管理,加强对增值业务的严格管理,如今直接从运营商接入的游戏坏账率已低于8%。
这些治理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让运营商在面对爆卡产业时逐渐掌握主动。但爆卡产业不仅给运营商带来坏账,还拖累其错过移动支付产业的最佳发展期,话费支付在支付宝、微信占领市场时几乎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