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价流行成风
如今,砍价这种商业模式凭借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开来。比如拼多多等电商的砍价活动,吸引众多用户参与。大家觉得能以低价甚至免费拿到商品,抱着一丝期待,乐此不疲地转发链接、拉朋友砍价,这让砍价在社交圈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不少人日常生活中都收到过来自亲朋好友的砍价助力请求。地铁上、办公室里,常听到人们讨论再拉几个人就能免费拿商品。砍价像一阵风,迅速吹进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殊不知有些危险也悄然而至。
常州何女士被骗经过
8月10日,常州市民何女士在微信群里被一名陌生人加好友,随后被拉进砍价群。陌生人称大家可帮忙互相砍价。当天中午,何女士收到帮忙砍价的链接后,没多想就随手点进去,还输入了支付宝账号和密码,链接很快跳转消失。
直到下午,何女士才发现支付宝竟扣款8次,共计21000元,且都是在拼多多上消费的。何女士懊悔不已,没想到原本想占点便宜参与砍价,却损失了这么多钱,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无锡翟先生的遭遇
7月31日,无锡市民翟先生在微信群“拼多多,砍价群”里,看到有人发链接请大家帮忙砍价,还说帮忙砍价有返利。翟先生想着反正帮个忙说不定还能赚点,便动了心,结果却掉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不法分子假借砍价名义发送钓鱼链接,为绕过微信安全审核机制,诱导翟先生离开微信,从浏览器打开链接后,要求其填写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等大量重要信息。甚至以验证手机号为由,索要验证码,翟先生的个人信息就这样轻易被泄露。
免费商品的陷阱
网络上常见这样的商品宣传,称只要有一定人数参与砍价就能免费得到商品。许多人求亲朋好友帮忙,消耗不少人情,好不容易砍价成功,结果可能拿到的是不存在的商品,或者是伪劣产品,根本不值自己付出的努力。
即便砍到0元,页面跳出让填写收货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收货地址、身份证号等。若砍价人数不够,页面又提示达到一定金额可低价购买,不少人想着便宜就下单支付,结果钱没了,商品也没收到,白白遭受损失。
病毒与信息泄露风险
不法分子会在砍价链接中植入病毒,用户一旦点击,手机就会中毒,钱财被盗取。而且砍价信息真假难辨,很多用户无法有效识别,导致真假信息混乱传播,个人信息无法得到保障。
一旦点开诈骗页面,用户一系列个人信息就会泄露,电子银行账户安全受到威胁,各种广告骚扰不断。更可怕的是,若开发公司将收集的信息卖给他人,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将面临巨大风险。
防范砍价骗局支招
市民朋友们日常生活中面对微信群、朋友圈发布的砍价活动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填写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像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若对砍价活动感兴趣,要先确认活动的真实性和主办方的可靠性。如果遇到可疑链接,坚决不点击。遭遇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求助,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陷入砍价骗局,保护好自己的钱财和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