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袭来
数字虚拟人正迎来新一波应用热潮。上海浦发银行有数字员工“小浦”,清华大学有可作诗作曲的虚拟学生“华智冰”,快手推出电商虚拟主播“关小芳”,社交平台活跃着虚拟人“AYAYI”。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像万科的“崔筱盼”这类虚拟人频繁出现在公共视野,引发了广泛关注。
春节临近时,部分企业推出虚拟人物解决方案,服务于直播电商初创企业。虚拟人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热度持续攀升,一个充满潜力的虚拟人时代正逐步到来,吸引着众多目光聚焦其中。
企业探索
万科开发的“崔筱盼”是在人工智能算法基础上,借助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渲染的虚拟人物形象。其目的是赋予人工智能一个拟人身份,实现更有温度的沟通。开发前公司并无相关岗位,“崔筱盼”的出现更多是对未来企业工作模式的探索。
百度也发布了数字人平台——百度智能云曦灵,能为各行业提供数字人生成和内容生产服务。网易公司旗下的网易资本从2019 - 2021年有多起针对虚拟人的投资,2021年至少4起。企业积极参与到虚拟人领域的探索中,试图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
效率优势
虚拟人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在工作场景里,可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工作质量标准化问题,还能覆盖更广泛的服务人群。以新闻播报、游戏讲解等媒体场景为例,虚拟主播生成速度快、成本低,企业借此可提高内容产出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沈阳指出虚拟主播在媒体场景的这些优势能让企业打造更具话题感和关注度的差异化品牌。不管是客服岗位还是内容创作领域,虚拟人的加入都能优化流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受众基础
“Z世代”群体为虚拟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受众基础。这一群体规模约2.5亿人,是中国互联网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与审美需求直接影响虚拟人的研发与应用。
成长经历和环境使“Z世代”对虚拟人接受度高,他们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体验。虚拟人的形象和功能往往能契合他们的喜好。因此,以“Z世代”为目标受众开发虚拟人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也推动着虚拟人行业朝着更符合这一群体需求的方向发展。
融合困境
业内人士认为虚拟人兴起折射出虚拟与现实世界融合的趋势,但实现真正融合还有不小距离。目前虚拟人背后商业模式未成熟,更多是人们对新技术的好奇与尝试。很多虚拟人项目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虚拟人的算法性能有待提升,实时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的精准度急需提高。比如在一些直播场景中,虚拟人的表情可能不够自然、流畅,影响用户体验。这表明虚拟人技术虽有进步,但离完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潜在风险
虚拟人也带来一些潜在风险。此前人工智能“换脸”风险引发警惕,虚拟人对人物原型的假冒替代问题可能更突出,存在侵犯他人权益的隐患。比如可能有人利用虚拟人假冒明星进行商业活动。
受访专家提醒要警惕虚拟人在学习过程中“反哺”偏见与恶意。人类与虚拟人互动时间若过长,有些人可能沉浸于虚拟世界,从虚拟人处寻找情感依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家必须重视这些潜在风险,保障虚拟人行业健康发展。
你认为虚拟人未来能在哪些新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