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领域如今有些乱象丛生。众多粉丝秉持“流量越大,商业价值越高”,于是数据成衡量人气首要指标。可央视新闻的调查结果惊人,8位艺人微博活跃粉丝脱水后降幅达80%,数据造假严重到令人咂舌。
流量至上的观念
在当下的娱乐追星圈,流量仿佛成为了明星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多粉丝眼中,流量就意味着热度与名声。比如在各种艺人资源竞争中,流量大的艺人总是优先被考虑。粉丝们认为流量是艺人商业价值的直接体现,他们觉得流量可以为偶像带来更多高端代言、更好的表演机会,所以都拼了命地去刷数据。而艺人本身也有些迷失在这种观念里,没有足够的数据似乎就难以证明自己的人气,从而影响自身未来的发展。
随着社交平台成为明星与粉丝互动主要阵地,数据表现愈发被看重。在微博这样大流量的平台,一个明星的数据好坏几乎成了公开的人气竞赛。像各种投票、热度榜单等,都是数据量的直观体现。如果流量不好看,就感觉被同行比下去了,所以大家都挖空心思提高数据,甚至走向刷量的歪路。
数据造假的现象
从蔡徐坤的微博转发量来看,仅仅新歌宣传微博转发量就破亿,而微博活跃用户数4.46亿,这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用户参与,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还有谢娜,1.23亿粉丝,但转发仅1万左右,对比早期转发破万都难,现在的高转发量就显得可疑。大量的数据造假软件如流量精灵等,涵盖各种刷量业务。卖家声称可增粉、转发、评论、点赞等还终身维护。虚假数据在网络上泛滥,从艺人到网红,甚至一些普通人都有刷数据的行为,这已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
不仅艺人数据造假,很多网红为了带货或者增加自身知名度也会选择刷量。那些刷量软件提供不同等级的粉丝,像质量低的水军小号一眼就能被认出,但真人活跃粉价格又高。刷量行为让数据变得毫无真实性可言,也扭曲了整个网络环境下对于一个人或账号真实热度的评判。
相关方的责任
艺人本身与刷量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的艺人经纪会参与到粉丝刷量行动中,鼓励粉丝为自己刷数据。他们想要靠数据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希望获得更多的商业资源。对于经纪公司来说,艺人的数据好看就代表着公司运营有方,有可以炒作的噱头,也能吸引更多的合作。
合作平台同样难逃干系。就拿微博来说,虽然现在对转发、评论有了计数上限,但以前这种夸张的数据是在其平台上泛滥开来的。平台早期或许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对数据异常没有及时管控,给刷量者有了可乘之机。
微博的应对措施
2月24日,微博做出调整,将转发、评论计数显示上限调整为100万,这是一个积极的改变。微博方面也意识到刷数据背后是流量竞赛演变成的互联网黑产侵蚀。这种调整树立了一个正确引导数据走向的风向标。
它能够避免那些夸张的、脱离真实情况的数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击刷量者的积极性,因为刷量再多也无法显示。同时这也能慢慢改变粉丝和艺人对于数据的过度追求和错误认知。
行业现状剖析
刷量行为并不是个例。整个娱乐文化产业都被这种虚假数据拖着走。从品牌方选择艺人代言来看,如果只看数据,就很可能选择那些刷量的艺人,那么真正有实力但流量不高的艺人就被埋没。这也影响着娱乐产业健康发展方向。
许多有潜力的新人在这种环境下,难以依靠自己真实能力获得机会。他们面临着要么去刷量造假,要么一直无人问津的两难抉择。长此以往,整个行业就会充满虚假繁荣的表象。
对未来的展望
如果要让娱乐产业回归正轨,需要各方做出改变。艺人要摒弃靠刷数据来获取资源的观念,真正靠作品说话。经纪公司也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用心打磨艺人,而不是靠刷量来包装。平台需要继续加大监管和打击刷量行为的力度,彻查一切外挂软件。
粉丝也应该理智追星,不要盲目追流量做数据,要去欣赏和支持艺人的作品。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不再被虚假数据所笼罩,真正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你认为自己在追星过程中是更看重艺人的真实能力还是被刷出来的虚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