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中,热搜榜似乎成为了一个衡量话题热度、人物知名度的重要指标。然而,热搜背后却暗藏着刷榜的猫腻,这其中的种种问题实在令人咋舌。
热搜刷榜现象触目惊心
网络上多个平台有从业者宣称能提供刷榜业务,时间可保证,价格还随时长和排位变化。像猪八戒网名为天泽推广的电商就在经营“刷榜”业务。在新京报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QQ群、淘宝等平台都存在这些从业者。这么多平台涉足其中,可见刷榜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破坏了热搜榜原本应有的公正性,也误导了公众对话题热度的判断。刷榜本就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却公然在多个平台存在,这背后的监管缺失值得深思。
而且,从业者提供的刷榜套餐多种多样,还有60万包24小时上热搜的套餐。这种价格明码标价的刷榜服务,就像一个黑色的市场,以一种不合理的手段干扰着网络舆论的正常走向。
微博遭受的影响
微博是受刷榜影响较大的平台。它目前实时显示50个热搜内容排名。虽说微博针对刷话题阅读数等违规行为处理过账号,也对“紫光阁地沟油”事件有过回应,但仍不能杜绝刷榜的情况。刷榜行为利用微博平台规则的漏洞,试图扰乱平台的正常运营。微博本来是一个信息交流、热点分享的场所,但刷榜让热搜榜变了味。很多真正有价值的话题可能因为没有刷榜而被埋没,而一些娱乐明星或影视刷榜的话题却可能占据热搜位置,这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是一种欺骗。
同时,这也使得微博的形象受损。用户可能会因为热搜信息的不真实性逐渐对微博减少信任度。
行业中的怪象
在这个刷榜行业里,也有着所谓的不成文规定。像公司品牌推广选微博话题榜,而明星包装、影视剧造势则主刷“热搜”,因为娱乐话题关注度高不易掉榜。从业者称有的标题上不去,但好标题能吸引真正关注从而停留更久。这就表明刷榜不仅仅是单纯的花钱上榜,还涉及到内容等多方面的操作。然而这种操作是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刷榜掩盖了事情的真实热度,让那些没有刷榜的真正有热度的事情被打压。而且刷榜的众多业务还涉及话题、转发等多项合作,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刷榜产业链。
而这些刷榜从业者因为签署保密协议无法提供成功案例,这也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没有成功案例却依旧在招揽生意。
背后的技术手段
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揭示了刷榜背后的技术手段。以前微博盗号、刷榜情况严重,现在由于关联手机号和实名认证情况收敛。但提供刷榜的公司大多掌握着大量微博账号,会在特定时间段频繁刷关键词上榜。还有黑客通过流量劫持手段,让用户强制点赞、关注或在发博时强制插入关键词。“撞库”这种手段也能获取千万级别的账号来把关键词顶上热搜。这些技术手段都是非法和不道德的。他们利用技术在破坏网络的生态环境,干扰正常的舆论导向。企业或者个人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来取得不正当的热度,是一种欺骗行为。
对需求方的分析
有刷榜需求的大多是娱乐明星行业。新剧推出前,制作方就会与刷榜公司合作,涉及操作热搜、话题、转发等。这反映出娱乐行业部分从业者心态浮躁,不注重作品本身而依靠刷榜来获取关注度。这种做法只会使得娱乐圈更加乌烟瘴气。真正优秀的作品本应该是靠自身质量来吸引观众、引起话题,而不是靠这种不正当手段。而且这也对观众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观众会被虚假的热度引导,可能去关注一些本身并不优秀的作品或者明星。
刷榜的危害和监管的缺失
刷榜首先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破坏,让那些真正有价值、有热度的话题、人物被忽视。其次,误导消费者的判断,尤其是在文化娱乐消费领域。再者,对整个网络环境和社会舆论导向也是一种危害。然而现在众多平台存在刷榜从业者,却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这就导致刷榜现象越发猖獗。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刷榜行为。
最后想问下各位读者,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被刷榜误导过?希望大家点赞、分享这篇文章并积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