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曾经是购物狂欢的代名词,可如今花样百出的套路与新的消费形态,让这个曾经的盛会有了新的模样,这其中的改变和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先涨后降的老套路
经常有消费者吐槽,“双十一”成了商家套路的“狩猎场”。就像上海的那位市民经历的一样,某品牌服装竟然通过先抬价再用优惠券降价的方式来销售。这样一对比九月的价格,仅仅便宜了两毛八,这明摆着把消费者当成傻子在哄骗。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很多商家都在这个节点用类似的手段来达到盈利目的。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让消费者在所谓的优惠期间,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极大消耗。
然而,当被投诉时,有些商家还强词夺理,就像上述品牌官方客服所说,只要不超过吊牌价都合理。可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根本就是在利用规则钻空子玩文字游戏,消费者想要的是真正的实惠和尊重,而不是这种敷衍的解释。
监管部门的判定
在这些情况发生后,监管部门会介入调查。常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介入,本是消费者期望看到公正评判的一步。但最后的通报结果是未发现该品牌存在“先涨后降”的欺骗消费者行为。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按照现有的规则进行评判,但在消费者的心里,这却是让他们有些失望的结果。这也暴露了监管处罚规则与消费者心理预期之间的差距,监管的判定未能完全抚平消费者心中的不满情绪。
消费者心理的转变
以往消费者在“双十一”总是疯狂地买买买,但现在理性逐渐占据上风。因为经历了太多套路,加上直播电商兴起带来了更多购物选择和更实时能看到的价格优势。消费者不再盲目跟风只冲着低价去。像今年更多的人开始按需购买,“双十一”不再是冲动消费的指向标。当网友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双十一”的本质时,情绪上也从期待变为了更冷静的对待。
而且现在消费者很看重品牌给予的态度,没有诚意的优惠哪怕监管判定没问题,在他们眼里也是糟糕的体验。这也表明,在当前消费市场,消费者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实际的消费感受。
不公布销售数据
往年“双十一”各电商平台都在争先恐后地公布销售数据,像是一种实力的炫耀。但今年不论是天猫、京东这样的老资历,还是抖音、快手等新秀,都一致地选择了沉默。这背后反映的是当前“双十一”热度或许真的没有以前高,也侧面表现出各平台对自身业绩的一种不自信。没有如以往那般亮眼的成果,选择不公布数据也许是一种想要避免争议和负面比较的举措。
不办晚会的深意
以往的“双十一”晚会是一种预热和吸引流量的重要方式,今年却停办了。正如网友说的,与其花大价钱请明星办晚会,不如把这些钱给商家补贴让利消费者。晚会的停办也是一个信号,表明当前电商平台开始思考真正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东西。如果降价都卖不动的时候,通过晚会来营销也许没有太大的效果。
未来的竞争方向
电商平台和商家在“双十一”中需要反思。目前流量红利消退,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重视最基本的用户体验。良好的消费体验才能让消费者信任品牌信任平台,才能防止用户流失。就像很多商家说的,可以把“双十一”看作是年终大促给消费者更好体验的机会。平台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新的消费环境下,数字化赋能让经营的本质回归到服务消费者,才能在未来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那么,看到今年“双十一”这么多变化,你还会和以前一样期待明年的“双十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