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养号控评”虚增流量的灰黑产业链日益猖獗,整体规模达千亿元,已成为热点话题,它隐藏在各种网络平台背后,严重破坏网络生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养号控评的交易实例
在这个产业链里,交易频繁发生。像刘某为扩大微博影响力,向马某支付760元,包括100元买1万转发等操作。马某在平台上仅花270元,就让刘某微博短时间内大量转发至登上热搜。这就是实例中直观展示出的养号控评交易情况。这种行为在网上并不少见,许多人都想通过这种手段来提高自己内容的热度,他们根本不管这种行为是否违规。
还有在不同平台的交易也很相似。如在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价格低廉且操作简单。2.88元就能刷50个短视频双击,只需要填入链接就可下单,简单的流程背后却是严重违反网络规则的虚假流量制造。
平台运作模式
这些违规平台运作模式并不复杂。通常技术含量不高,往往只需注册空壳公司,配备几台电脑手机,下载接码平台,就能一键下单刷高流量。在百度检索“点赞平台”有2400万个链接。在APP中,用户按要求转评赞操作就能得积分报酬赚取差价。这些行为表明,虚假流量制造的方式容易复制,范围也非常广泛。
再如群控软件,2020年9月深圳审理的微信平台案件中,一款微信群控软件能同时控制120个微信账号,为商业广告和公众号文章等刷量,这种手段是典型的平台运作模式,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网络营销生态。
线下相关事件
诸多线下事件也是这个产业链的一部分。2020年11月广州警方收网的“网络水军”团伙,窝点中还有“粉丝为王、买车买房”等激励性条幅。这都体现出水军违规操作背后有人在推动。可以看出这是群体式的产业模式,并非是小打小闹。
还有研发“直播神器”的案例。被告人姚某的这款软件能虚增电商平台直播间流量,让商家用“外挂”吸引不明真相群众消费。这些线下事件表明产业链涉及到众多类型的操纵行为,危害极大。
难以监管的原因
这个产业链监管难度很大。一方面,这些平台为规避监管想出许多办法,像某社区自助下单平台提示短视频需发布20分钟后再生成任务。这样难以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像群控系统也在不断对抗中更新迭代,导致互联网平台难以有效打击。
同时违规交易隐蔽性强也是一个原因。大多是私下交易且多数互联网用户不知道如何举报或不重视。这些因素致使养号控评的行为一直在偷偷进行,不易被彻底监管。
带来的危害影响
灰黑产业链带来诸多危害。首先是破坏互联网生态,虚假流量掩盖了真实的大众喜好,让真正优质的作品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那些用心做内容的创作者的权益被侵害。
再者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从电商直播间的虚假热闹让群众盲目消费就可以看出,这种虚假流量误导公众消费决策,甚至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经济风险。
打击的必要性和措施
打击这种灰黑产业链是非常必要的。虚假流量破坏了公平的网络环境,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各大平台都是受害者。如果不打击,网络将是虚假繁荣的世界。
对于打击措施,首先在法律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处罚措施。其次互联网平台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检测虚假流量的能力,增加违规成本。最后也要普及相关知识,让大众能辨别出虚假流量,不去参与相关违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