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直播行业风生水起,但很多直播间背后是虚假流量在支撑,这是严重违背诚信的做法,令人气愤。
直播数据造假现象普遍
国内数据造假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在许多平台都存在数据造假。就拿直播平台来说,无论是电商直播还是其他类型直播,数据都可能有水分。比如热门的美妆直播,观看量几十几百万,但实际真实人数可能少得多。好多主播为了所谓的数据好看,打起了造假的主意,让数据看起来非常华丽,失去了真实性。
这种造假现象并非偶然。随着直播的发展,虚假流量越演越烈。许多商家为了突出直播的热度,也默认或者主动推动数据造假。从大城市到小县城,都有这样数据注水情况的存在。
数据造假的手段多样
直播数据造假手段并不复杂。一是靠人工刷单走量。像一些“刷量工会”控制大量会员。某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工会,名下有近千名会员专门从事刷单。另一手段则是利用软件平台和“软件机器人”账号刷数据。市场上存在一些刷量软件,以极低的价格就可买到。一些网络小作坊就靠着出售这种刷量软件获利,导入账号就能自动刷数据。
平台参与造假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直播平台不仅不打击刷量行为,自己还参与其中。在一些直播平台,技术人员会偷偷设置数据倍数。像某个中型规模的直播平台,一百人的观看量能显示成几千人。平台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数据造假的纵容,损害了广大观众、品牌方等相关人员的利益。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且屡禁不止,是行业之殇。
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
巨大的利益是造假的背后驱动力。直播者靠虚假流量吸引眼球,伪造商业价值。一个新入行的小主播,通过购买虚假流量后,可能就会吸引广告商投资,他再靠这些投资去购买更多的虚假流量,形成恶性循环。这一圈圈的利益链条,让造假之风盛行。同时商家也为利益参与其中,觉得能短期内获得收益,却没考虑长期危害。
辨别与监管困难
造假痕迹虽有,但是辨别难度很大。像阅读数与评论数不匹配等,但这需要分钟级流量监测,一般人很难发现。第三方监测机构也难以判断流量是否由刷单产生。从监管方面看,造假机构游走在灰色地带,打着“业务推广”的幌子造假。这就使得直播数据造假如野草一般,难以连根拔起。
造假行为的法律责任
从法律角度讲,购买虚假流量的一方。对品牌方、赞助商构成欺诈。例如在直播带货中,品牌以为真实流量下单,结果是假流量带来不了实际销售效益。而且对平台上其他主播是不正当竞争。一个老老实实做直播的主播,可能因为不愿意造假,在流量数据上被造假的主播甩出老远。
直播数据造假之风若不制止,直播行业未来堪忧。大家觉得要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这种造假现象?请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