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数据造假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内无法忽视的毒瘤。当今直播行业看似繁荣火爆,可从多位业内人士口中可知,这背后的数据水分极深,虚假流量就像蛀虫般侵蚀着这个新兴行业。这种现象引发大众的好奇,到底是什么催生了这个黑色产业链?
数据造假触目惊心
直播行业的火热大家有目共睹,很多人看到的是其表面的繁荣。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量的虚假数据充斥其中。像闫怀志所说,已经形成了庞大黑色产业链。从各种平台到直播平台都存在,那些直播里涌现的大量人气很可能就是假的。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直播数据造假普遍存在,这严重扭曲了市场真实情况,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同时也误导了那些想进入直播行业的新手,让他们以为这是正常的流量水平。
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造假屡禁不止。很多人想在这个新兴的直播红利里分一杯羹,通过造假就能伪造自己的影响力,从而获取更多收益。直播者这样做能吸引更多粉丝和广告投资,即使他们没有真材实料。直播平台如果有大量假流量数字,也能在竞争里显得更有优势,吸引更多真正想做直播的人和大量广告商。直播平台的投资公司也能利用这些泡沫数据圈得更多资本。
造假手段多样
直播数据造假的方法并不神秘。一种常见方式就是人工刷单,通过雇佣人来大量下单来制造业务繁忙的假象。还有就是利用软件平台以及“软件机器人”账号,这些操作能够轻松刷出数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为造假提供了便捷。以前可能造假需要花费更多人力物力,现在只需要一些简单软件工具,成本极低,操作也很容易。一个人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可能利用一款软件就能给某个直播间刷出大量虚假观看人数。
由于技术降低成本的有利条件,很多人敢于进入这个造假生意里。在一些隐蔽角落或者网络论坛,可能就存在招募刷单人员的帖子。还有那些售卖刷流量软件的,他们自称能够短时间让一个默默无名的直播间瞬间拥有高人气,让直播间成为所谓热门直播间,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观众进来看热闹。
平台的不端行为
直播平台本应是打击数据造假行为的第一道防线,然而不少平台却背道而驰。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平台自身参与数据造假。就如闫怀志透露的,观众人数少却被平台在后台无限放大。有平台觉得越多流量就能吸引越多投资,越多广告商。而且一些平台所有者可能觉得反正大家都造假,自己不造假就会在竞争里失败。
平台这种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极大破坏了行业环境。新的直播者没有强大后台如果不造假就难以出头,真正有内容的直播可能被造假的直播淹没。在一些城市里,有一些小的直播工作室,他们辛苦做优质内容,可流量却比不上那些造假的直播间,这种情况让很多认真做事的人心寒。
造假背后的利益链
直播中的虚假流量有着严密的利益链条关系。直播者靠虚假流量快速成为所谓红人,提高自己的商业价值,这样就能接更多的广告、商业代言等赚钱机会。直播平台靠虚假流量吸引更多人参与直播,还能把广告位价格提高,获取更多广告收入。而投资直播平台的投资公司更能用这个来对外宣传,让更多投资者投入资金,把资本泡沫越吹越大。
这条利益链有着很强的粘性,每一个环节都能从中获利。从大城市繁华的商业区中的直播公司到乡间小镇个人直播者都被卷入其中。每一个想在直播浪潮里赚钱的人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要和这个造假行为产生关联,不是参与者就是受害者。
监管的困境
虽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流量造假,但是真正监管起来困难重重。闫怀志就指出,第三方监测很难确定流量是否由刷单产生,除非是很明显的造假。造假机构利用人工智能等方法模拟真实流量,伪装得很巧妙,让监管人员难以识破。而且很多造假是游走在灰色地带,打着“业务推广”旗号进行。
在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检测能力有限,技术手段跟不上造假手段的更新换代。鉴定真实和虚假流量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而现实中具有这些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大量的监管需求和有限的监管能力之间有巨大的差距。
虚假流量的危害
虚假流量当下营造繁荣假象,但是长远看危害巨大。从行业角度来说,它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真正的创新和优质内容被埋没。比如有的小主播明明很努力做原创的优质节目,就因为不肯参与数据造假,被淹没在成千上万的造假流量下,失去发展机会。从市场上看,广告投放者的利益受损,他们基于虚假流量投放广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他们被虚假的人气吸引进直播间,最后发现主播水平或者产品质量与看到的人气完全不匹配。
虚假流量最终会让整个直播行业信任度降低。就像一座房子基石如果被腐蚀,这房子早晚会倒下。当消费者对直播行业不再信任时,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就走到尽头了。